这几天,位于高密市经济开发区的刘存志黑陶社迎来了一批特殊的研学游团队。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刚果籍留学生们前来学习高密非遗传承保护项目黑陶制作技艺。他们亲眼见证一件黑陶艺术品从拉坯、修坯雕刻到烧制的诞生过程,近距离感受了土与火的艺术绽放,并亲手体验拉坯制作,极大激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国家重视非遗传承发展,作为传承人我就想着把这个古老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学习、研究、发展,这是我最大的心愿。”8月20日,刘存志在采访时告诉记者。今年暑假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所高校的近1000名大学生怀着“寻遗探艺”的热情,相继来到潍坊高密市各个非遗传承点,开启“行走的非遗研学课堂”之旅,感受高密非遗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高密市牢牢把握非遗传承和研学旅游的发展规律,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深耕非遗沃土,创新空间融合、创新业态融合、创新产品融合,激发中华文化研学新动能。
创新空间融合,打造国家级研学旅游新基地
8月12日,高密市青少年志愿服务协会的成员们到高密市艺术剧院开启了一场以“‘遗’路花开,一路‘花’开”为主题的茂腔研学之旅。走进高密茂腔博物馆,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茂腔艺术的历史重量,每一幕场景都诉说着戏曲文化的辉煌篇章。研学活动中,高密茂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夏美华老师,现场给孩子们演唱了茂腔选段,并现场教小志愿者们学唱茂腔。
“茂腔研学活动,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的平台,更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高密市青少年志愿服务协会会长于凤华在研学活动结束后,激动地向夏美华老师说。
记者了解到,高密市创新空间融合,通过植驻“两园”、建设“十厅”、打通“N站”,正全力打造国家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目前,红高粱艺博园、红高粱影视城已分别集中汇聚20多个非遗项目,成为全市两大非遗旅游“博览园”。红高粱小镇旅游区和姜庄镇分别获评全国非遗旅游景区和非遗旅游小镇。高密市还依托茂腔、泥塑、剪纸、扑灰年画等10个代表性项目,坚持传习保护、展示展演、研学体验于一体,建设“传习+旅游”功能的“会客厅”。其中,高密茂腔艺术馆获评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同时,通过将全市166个非遗项目融入文化馆总分馆、村(社区)文化中心、特色酒店,搭建数量众多的N个“非遗驿站”,推动非遗旅游点上扎根、根间连线、点线织网。今年以来,全市接待中华文化研学游客超过100多万人次。
创新业态融合,赋能社区乡村振兴新场景
此前,为庆祝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潍坊市青少年非遗研学大会暨高密市第四届非遗嘉年华活动在高密市红高粱艺博园举办。来自天津、青岛及周边地区的150余个旅行社、60多个研学团队参加活动,众多小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参加研学,了解当地非遗,感受其魅力。嘉年华活动现场,通过“非遗少年说”“非遗少年演”“非遗少年做”三个板块,有序开启活动60余场。
高密市通过焕新参与式节会、开放式展演、互动式研学场景方式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以推进“非遗在社区”试点改革为抓手,以群众参与进来为创新点,既举办非遗艺术节、非遗购物节等大型活动,又推动非遗融入“一镇一节会”等,真正让旅游节会更有文化味。在红高粱影视城等景区,创排推出《九儿剪纸》等10多个非遗演艺。按照有教有学、有问有讲、有看有做的方式,组织学生“寻遗探艺、采风问俗”,提升非遗研学体验质感。全市非遗研学旅游点发展到23个,创建非遗特色学校32所,打造了一批宜研宜学的实操课堂,让每一位研学者都可以做非遗人。
创新产品融合,激发非遗研学消费新活力
“捏一捏泥塑、描一描年画、自己动手剪剪纸、拓拓片,这样游非遗、学非遗,游客就有了难忘的体验和记忆。”8月16日,在高密市树花扑灰年画艺术馆的游客兴奋地向王树花老师现场学习勾勒人物线条。
今年高密市按照“非遗项目差异化、实践体验综合化、线路布局全域化”的原则,将非遗元素融入全市文学游、生态游、廉政游、红色游等6条旅游精品线路。其中,“文华高密 薪火相传”非遗旅游线路,入选山东省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当下,很多中小学的教师和家长,都重视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结合当地的非遗优势,推出了非遗之光精品研学旅游产品,承接研学团体游,深受欢迎,未来研学旅游大有可为。” 已经从事旅行社行业10多年时间的高密市青年旅行社经理徐联金说道。
像这样新发展非遗研学业务的旅行社,在高密市还有4家,并且经过对研学教育队伍的培训,基本实现了旅行社从业者100%懂得非遗研学要求、参与研学非遗传承人100%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架构起承接和组织非遗旅游的专业机构。
高密市还制定推荐目录,将17项非遗特色美食“亮相”公开,供游客打卡点单。指导酒店定期举办美食节活动,以非遗之名邀约游客体验舌尖美味。精选高密炉包、拤饼、烧肉等代表性美食,进驻景区,让游客旅途有滋有味。与清华大学、山东工艺美院等高校合作,推出尼尼虎等20多个硬核设计,依托23家非遗工坊升级产品生产,成为游客青睐的随手礼。其中,昌盛泥塑非遗工坊对接高校、连接群众、开拓市场,年生产加工泥叫虎40万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文创泥叫虎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
截至目前,高密市已有2个省级、8个潍坊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70多个高密市级研学实践点,每年接待研学游客200多万人次。(大众新闻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薛玉磊 翟金辉)
打开“爱高密”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