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孔肯雅热防控明白纸
预防基孔肯雅热,防蚊灭蚊是关键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通过伊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剧烈关节疼痛和长期疲乏。人群普遍易感,患者以轻症为主,部分感染者无症状,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二、基孔肯雅热是怎么传播的?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1-12天,多为3-7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增殖2至10天(外潜伏期),再叮咬健康人而发生传播。日常接触、咳嗽、打喷嚏不会传播该病毒。
三、本地有能传播基孔肯雅热的蚊子吗?
有。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存在白纹伊蚊(即俗称的“花蚊子”),且分布广泛,6-9月是白纹伊蚊活跃期,未监测到埃及伊蚊。我市 8 月上旬伊蚊密度监测结果为13.53(布雷图指数),提示全市蚊媒传染病风险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存在较大本地传播风险。夏季多雨高温,伊蚊密度可能还会继续升高。
四、怎样预防基孔肯雅热?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是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和消灭蚊虫孳生地是预防的绝对核心。
五、个人怎样防蚊?
白纹伊蚊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且多在户外,叮人的高峰期主要是在早晨6—8 点和傍晚16-18点。清晨和傍晚进行户外活动前,在皮肤裸露处喷洒或涂抹含10-20%避蚊胺的驱蚊剂,可在4-6小时内防止蚊虫叮咬,或使用0.5%氯菊酯处理外衣物,也可减少蚊虫叮咬。另外,外出时尽量穿着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选择装有纱窗纱门的住所、使用蚊帐等,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积水区等蚊虫密集处久留。

六、怎样消灭蚊虫孳生地?
白纹伊蚊属于容器型媒介蚊种,主要孳生在各类盆、罐、瓶、缸、桶、废旧轮胎、泡沫箱等各种小型积水中,活动范围多在孳生地周边100-200米内。
控制蚊媒传染病最根本的方法是环境整治,清除蚊虫孳生地。包括翻盆倒罐清空闲置盆、罐、桶、轮胎等容器积水;清理空调托盘、饮水机托盘等积水;水养植物(富贵竹、万年青等)每周彻底换水 1 次,清洗容器内壁和根部;储水容器(水缸、水池等)严密加盖、养鱼或投放安全的灭蚊幼缓释剂;妥善处理垃圾,避免废弃瓶罐形成积水。
必要时(如布雷图指数≥20、出现本地传播疫情或物理、环境控制措施效果不佳时)采用化学方法杀灭成蚊,在室内外空间(如房间、绿化带、垃圾桶周边等)使用杀虫剂(如0.05%高效氯氟氰菊酯、0.5%残杀威等)滞留喷洒或喷雾消杀,对下水道、地下室、茂密草丛等封闭/半封闭环境可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或热烟雾机配合相应药剂进行消杀。


打开“爱高密”看评论